眼前这位文庙神祇,名为袁高风,是大隋开国功勋之,更是位战功显赫儒将,弃笔投戎,跟随戈阳高氏开国皇帝起在马背上打下江山,下马之后,以吏部尚书、授衔武英
茅小冬笑道:“等到大骊新五岳全部出现后,再来谈这个,这会儿才个北岳披云山,还算名正言顺,为时尚早。”
茅小冬向前而行,“走吧,咱们去会会大隋国风骨所在文庙圣人们。”
陈平安尾随其后。
文庙占地极大,来此文人墨客、善男信女很多,却也不显得拥挤。
但是当陈平安跟着茅小冬来到文庙主殿,发现已经四下无人。
在破碎下坠、在大骊版图落地生根后,第件大事,就是大骊朝廷让首任县令吴鸢,立即着手准备文武两庙选址。
茅小冬站在文庙外边,陈平安与老人并肩而立。
茅小冬问道:“先前喝米酒,如今看文庙,可有心得?”
陈平安答道:“以上好糯米酿酒,买酒之人络绎不绝,可见京城百姓衣食无忧不说,还颇多闲钱。至于这座文庙,还没有看出什。”
陈平安答对半,茅小冬点点头,只是这次倒真不是茅小冬故弄玄虚,给陈平安指点道:
看来是文庙庙祝得到授意,暂时不许游客、香客接近这座前殿祭祀天下、后殿供奉国圣人大殿。
大院寂静,古木参天。
位大袖高冠年迈儒士,腰间悬佩长剑,以金身现世,走出后殿尊泥塑神像,跨过门槛,走到院中。
茅小冬与这位大隋史书上著名骨鲠文臣,相互作揖行礼。
步入这座院子之前,茅小冬已经与陈平安讲述过几位如今还“活着”京城文庙神祇,生平与文脉,以及在各自朝代丰功伟绩,皆有提及。
“那边没有任何动静,这说明大隋文庙那些住在泥块里边家伙们,并不看好你陈平安文运。”
说到这里,茅小冬有些讥讽,“大概是给香火熏百年几百年,眼神不好使。”
茅小冬继续道:“游学士子,心思虔诚,拜访文庙,若是身负文运盛者,文庙神祇就会有所感应,悄悄分出些许增长文采文运,作为馈赠。世人所谓妙笔生花,文章天成,落笔时腕下犹如鬼神相助,就是此理,不过文庙先贤神祇能做,只是锦上添花,归根结底,还是读书人自家功夫深不深。”
“愿意做这些小动作,多是本国文臣成神香火神祇所作所为,各国京城文庙,供奉至圣先师与陪祀七十二贤,就只是泥塑神像而已。当然,事无绝对,也有极少数例外,浩然天下九大王朝京城文庙,往往会有位大圣人坐镇其中。”
听到此处,陈平安轻声问道:“现在宝瓶洲南边,都在传大骊已经是第十大王朝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