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第步,暂停向柳敬亭泼脏水攻势,掉转过头,对老侍郎大肆吹捧,这步中,又有三个环节,第,诸位以及你们朋友,先丢出些中正平和持重文章,对此事进行盖棺定论,尽量不让自己文章全无说服力。第二,开始请另外批人,神化柳敬亭,措辞越肉麻越好,天花乱坠,将柳敬亭道德文章,吹嘘到可以死后搬去文庙陪祀地步。第三,再作另外拨文章,将所有为柳敬亭辩解过*员和名士,都抨击通。不分青红皂白。措辞越恶劣越好,但是要注意,大致上文章立意,必须是将所有人形容为柳敬亭帮闲之辈,比喻成帮腔走狗。”
起先堂上众人听到此人第句话后,皆心中冷笑,腹诽不已。
只是越听到后边,越觉得……章法新颖!
那人继续道:“第二步,静等段时日之后,重新调转矛头,直指柳敬亭人,需要些小技巧,所有文章,宗旨与根脚,律在虽然、“即便”这些措辞上,例如虽然柳敬亭此人道德有所瑕疵,可是瑕不掩瑜,门下弟子出许多人才,然后你们可以列举出来,杀机在于那个个令人眼红显赫官身。再比如即便柳敬亭政绩平平,可到底还算清廉,就是座名动半洲狮子园而已。”
那人解释道:“为何要如此?因为对于旁观者而言,这些文章表面上还算心平气和,也是在为柳敬亭辩解,许多原本不掺和这场文坛笔战中立之人,无形之中
诗词,公文,逐字逐句寻找漏洞。
不曾想效果不显著不说,还引起青鸾国士林绝大多数文人公愤,些个原本与柳敬亭政见不合在朝*员,还有许多地方大儒,都有些看不下去,开始替柳敬亭发声说话。尤其是那些南奔至此衣冠大族,更是群情激愤,为柳敬亭四处奔走,以至于连柳敬亭即将重返庙堂中枢、升任礼部尚书小道消息,都开始在京城蔓延开来。
李宝箴抬起头,笑道:“大家不用紧张。这桩事情做得不好,开门没红反而抹黑,摔个大跟头,第个挨刀,是李宝箴,之后才轮到你们。如果国师大人体谅,说不定会觉得们情有可原,换个棋盘,再给们次机会。”
不说这些“安慰话”还好,李宝箴这讲,所有人都觉得背脊发凉。
毛骨悚然。
大堂内烛火摇晃。
李宝箴当然恼火万分,群酒囊饭袋!
就在此时,大堂那边出现两道身影,人走入,人留在门外。
看着那位走入大堂儒衫文士,李宝箴有些无奈,本以为绕开此人,自己也能将此事做得漂漂亮亮,哪里能想到是这般田地。
那人嗓音不大,缓缓道:“在座各位,已经做成半,接下来还有三小步要走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